TAG :AI

  • View More tsmc表.JPG
    半導體

    即使中國AI市場消失,台積電的AI強勁需求依然不動如山

    連于慧 2025.10.16

    台積電董事長魏哲家在這次的法說會中,對AI市場有很多詳盡解說,另一個亮點是台積電2025第三季的毛利率逼近60%,創下歷史第三高,以及再度宣布上修資本支出,以下每一個訊息其實都很重要:

    關於AI產業

    台積電指出,大型語言模型處理文本的詞元(token)數量爆炸性增長,顯示出使用者對 AI 模型的導入正在增加,這意味著需要更多的運算,進而帶動對先進半導體的需求上升。關於AI有兩個趨勢值得注意:企業AI(Enterprise AI)和主權AI(Sovereign AI),就是像台積電這種企業內部使用AI來提高生產力和效率,從而創造更多價值,未來企業AI會是熱潮的另一個需求來源。主權AI也是另一個日益興起的趨勢。

    台積電原本認為AI相關晶片(AI加速器在)2024~2029年的年複合成長率(CAGR)將達mid-forties約45%,這次魏哲家有鬆口表示,與客戶討論後應該會比這個數字再好一點,但實際精算後的數字要明年初公布。根據台積電定義的「AI加速器」,是數據中心執行AI訓練及推論功能的AI GPU、ASIC,以及HBM控制器。

    為了防止AI泡沫化或是重複下單,台積電強調不只是接觸客戶,更是與客戶的客戶密切合作,來作為產能規劃的依據,主是要台積電有超過 500 個不同的客戶,遍及各領域的終端市場,更是跨部門的多個團隊,兼顧自上而下及由下而上的方法來評估和判斷市場需求,進而建制產能。再者,現在製程技術的複雜性增加,與客戶接觸啟動專案的前置時間至少要提早2~3年,很多面向都可以提前先看到。

    關於non-AI的狀況? 以及是否擔心消費性電子產品市場會有pre-build現象?

    non-AI市場已出現谷底溫和復甦跡象。從2025年第四季各產品線營收貢獻來看,手機產品營收貢獻季增19%、物聯網季增20%、汽車相關季增18%。
    至於消費性電子產品市場,目前庫存已經回到健康且季節性的水平,不太擔心pre-build狀況,也沒有看到過度備貨的風險。

    中國AI禁令對於台積電AI營收影響性:

    魏哲家認為,即使中國市場的AI晶片暫時無法出貨,也不會影響整體AI需求非常強近的成長動能。因此,即使暫時排除中國市場,AI年複合成長率達到45%仍是沒問題。

    目前AI的token成長率似乎高於台積電AI相關營收的成長率,怎麼看這中間的差距?

    魏哲家表示,token數量雖呈現指數型的成長,但台積電透過製程節點的不斷技術演進(例如N5到N3再到N2製程),以及客戶在晶片架構設計上的持續優化,來滿足市場的需求。因此,雖然token的成長率看起來很高,但台積電的技術和客戶的設計協同之下,符合市場成長的需求沒問題,台積電也很努力擴充產能,縮小市場供需之間的缺口。

    Nvidia黃仁勳近期又再提起「摩爾定律」已死的說法,魏哲家怎麼看?

    魏哲家表示,他的意思是指晶片效能提升不再僅依賴製程微縮,而是需要整合整體系統效能,包括前端、後端、散熱設計、電源傳遞等技術的和,意思是系統的協同發揮的效益,會大過單一晶片技術達到的水平。

    過去以智慧型手機為主的時代,可以計算出每支手機貢獻的矽含量,而現在AI時代,是否可以從每一GW的AI 資料中心容量推算台積電的潛在營收機會?

    台積電認為,目前客戶估計,每新增 1 GW AI 資料中心算力,需投入約 500 億美元建設成本,台積電晶圓在其中占比依客戶設計架構而異,公司暫不方便公布具體數據。再者,AI系統不僅是一顆晶片,而是多晶片整合的解決方案(如 GPU、AI 加速器、HBM 與先進封裝整合),因此實際的營收貢獻,也是要看系統整體架構與客戶採用的技術路線。

    毛利率來到歷史第三高59.5%,之後的走勢預估?

    台積電的毛利率歷史第一高是2022年63%,第二高是2022年第四季60%出頭,這次2025年第三季毛利率來到歷史第三高59.5%,台積電表示是成本優化、匯率有利、產能利用率提升所致。(絕口不提漲價…公司解釋漲價這個議題是ongoing…),預計2025年第四季在匯率有利之下,毛利率展望更將達到約60%。

    宣布上修2025年資本支出:

    受惠AI相關需求強勁,2025年資本支出由380億~420億美元,上修至400億~420億美元之間,其中約70%將用於先進製程技術,約10~20%將用於特殊製程技術,另外約10~20%將用於先進封裝、測試、光罩製作及其他項目。

    台積電2026年的成長驅動力主要是哪些?

    主要有三個驅動力:技術製程節點升級、ASP提升、晶圓出貨量增加。

    美國亞利桑那州廠房的規劃:

    台積電在亞利桑那州的技術加速升級至N2和更先進的製程技術之外,也即將取得第二塊大面積土地(鄰近目前的土地範圍)。台積電解釋,當初取得的第一塊地只能蓋約三個廠房,但台積電現在對美國的規劃是六座廠+兩座封裝廠+研發中心,因此需要取得第二塊地,並非有追加投資金額。整體規劃上,台積電在亞利桑那州會建立獨立的超大晶圓廠(GIGAFAB)聚落,以支持先進製程客戶對智慧型手機、AI和HPC相關應用的需求。

    根據台積電的產能規劃,亞利桑那州的第一座晶圓廠是4奈米、二廠是3奈米、三廠是採用2奈米和A16製程、四廠是2奈米和A16製程,而五廠和六廠將會導入更先進的技術。

    關於目前2奈米和A16技術進度:

    N2 將如期進入量產,在智慧型手機、HPC和AI應用的推動下,預計2026年N2將快速成長,並持續強化推出了N2P製程技術,作為 N2 家族的延伸。N2P在N2的基礎上具備更佳的效能及功耗優勢,並計劃於 2026 年下半年量產。

    A16技術採用了超級電軌(Super Power Rail,或稱 SPR),A16是具有複雜訊號佈線及密集供電網路的HPC產品的最佳解決方案,按計劃將會在2026年下半年進入量產。整體來看,N2、N2P、A16 及其衍生技術將成為一個N2大家族,會是台積電另一個大規模且有長期需求的製程技術世代。

    台積電2025 年第三季財報:

    合併營收約新台幣 9,899.2億元,稅後純益約新台幣 4,523 億,每股盈餘17.44元(折合美國存託憑證每單位為 2.92 美元)。與去年同期相較,2025 年第三季營收增加30.3%,稅後純益增加39.1%,每股盈餘則增加39.0%。與前一季相較,2025 年第三季營收增加6.0%,稅後純益增加13.6%。

    先進製程營收比重:

    台積電2025年第三季的3奈米製程出貨佔比23%,5奈米製程37%,7奈米製程14%,整體而言,先進製程(包含7奈米及更先進製程)的營收達到全季晶圓銷售金額的74%。
     
  • View More asml 260.JPG
    半導體

    ASML看好AI動能持續,邏輯晶片和DRAM客戶強勁投資力道持續

    連于慧 2025.1015
    半導體設備大廠ASML 發佈 2025 年第三季財報,單季銷售淨額為 75 億歐元,淨收入為21 億歐元,毛利率51.6%,第三季度訂單金額為 54 億歐元,其中,36億歐元為EUV訂單。展望2025年第四季,ASML預估銷售淨額約92億~98億歐元之間,毛利率預估約51%~53%。

    ASML執行長Christophe Fouquet在本次的財報會議上提到幾個重點:

    AI投資基礎建設的動能持續強勁,這也代表客戶對於邏輯晶片和DRAM晶片的投資會持續增加。

    極紫外光EUV機台方面,目前DRAM客戶和先進邏輯晶片客戶都正在繼續採用。在高數值孔徑極紫外光機台High-NA EUV上,客戶採用ASML機台已生產了超過30萬片晶圓的數量,從ASML客戶的反饋也了解到,現今High-NA EUV的成熟度領先於同期低NA機台的成熟度。

    極紫外光EUV機台進入DRAM製程的進度上也有突破,SK海力士宣布安裝第一台EXE:5200,這台裝置會是DRAM未來的關鍵推動者之一。

    ASML也宣佈交付首款應用在先進封裝領域的產品-TWINSCAN XT:260,這是一款 i-line 微影設備,其生產力較市場上現有的解決方案高出四倍之多,提供給3D 整合領域為客戶支持。

    針對中國市場,ASML表示2026年中國客戶的需求將顯著低於2024年和2025年,尤其會降低DUV業務的需求。

    ASML 預計 2025 年的銷售淨額會比2024年成長15%,毛利率約為52%,而2026年的總銷售淨額會較2025 年成長,尤其是在EUV業務上,詳細情況會留待2026年初的財報會議上說明。公司並且重申,預計到2030年,營收將有機會達到440億~600億歐元,毛利率將達到56%~60%的目標。

    針對ASML擔任人工智慧公司Mistral AI的C輪融資領投方,雙方未來合作的方向為何? ASML指出,Mistral AI以B2B模式而聞名,其大型語言模型的品質也得到了認可,尤其是在軟體編碼和軟體編碼開發方面。很多人關注ASML多偏硬體方面,但未來系統中的軟體也非常重要,利用軟體的能力來協助掃描器的精度和速度,提升計量和檢測的水平。整體而言,要讓AI提高產品開發速度,縮短產品開發到客戶上市的時間,這正是ASML投資Mistral AI的關鍵原因之一。目前對Mistral AI的持股為11%,也在其戰略委員會中擁有席位。

     
  • View More 聯發科9500.JPG
    半導體

    聯發科天璣9500旗艦晶片採台積電3奈米製程,首波手機第四季上市

    連于慧 2025.9.22
    聯發科發布天璣系列迄今最強大的行動晶片天璣9500,該5G Agentic AI晶片是採用台積電第三代3奈米製程,整合最新的全大核CPU、GPU、NPU、ISP等高算力處理器,是AI時代下集大成之作,為裝置端AI、影像處理、主機等級遊戲體驗與網路通訊等技術開啟新紀元,首批採用天璣9500晶片的智慧型手機將於2025年第四季上市。

    聯發科總經理暨營運長陳冠州指出,公司營業額已經成長到5000多億,總員工人數接近2萬人,一年生產20億個終端產品,包含了大家口袋裡的手機、家裡的電視、路上跑的車子,目前聯發科手機晶片全球市占率近40%,天機家族更從手機成功延伸至汽車領域。 目前天機汽車平台有9家車廠採用,天璣汽車解決方案已經累積超過2000萬台汽車搭載,未來汽車技術走入ADAS、自駕技術,聯發科在汽車佈局上的影響力會進一步提升。

    陳冠州更指出,全球半導體產業即將迎來一個1兆美元的市場(目前約6000億美元),背後最大驅動力毫無疑問是AI。 無論是伺服器端的投資,或是來自大型雲端CSP的資本支出,將帶動3000億~4000億美元投入,預計有40% 投入晶片端,形成打造生成式AI的基礎建設,就像過去在建置電力或網路,一旦基礎建設完成,兩、三年之後,生成式AI將會滲透到大家生活上的各方面上。

    在生成式AI普及的路上,聯發科的優勢在於跨雲端和終端。 AI的爆發力從雲端開始,未來2~3年生成式AI趨勢會讓AI逐漸從雲端下沉到端側,手機將會是AI在端側最重要的載體,「AI手機」概念成形後,滲透率會快速提升。

    什麼是「AI手機」? 現在的手機本質上還是延續了蘋果在17、18年前所定義的模樣,雖然大量導入AI技術反應在拍照、遊戲等場景,但這還不是真正最終形態的AI手機。隨著生成式AI技術的導入,未來的AI手機將會重新定義人與手機互動的方式,帶來完全不同的使用者體驗:

    第一,主動即時
    現在的手機與使用者互動是「被動式」的:你需要什麼服務,打開一個APP,再透過圖形介面操作。但未來的手機會 主動理解並即時回應,它能預先知道你的需求,甚至主動幫你完成事情。

    第二,理解與個人化
    手機之所以能做到主動,是因為它「懂你」。它會透過持續的互動與記憶,理解你的需求,並提供客製化、個人化的服務。在這樣的架構下,每支手機都有專屬的Agent為你量身定做服務。

    第三,互動與協作
    未來手機不僅僅是各式各樣 APP 的集合,而是能協同調度、整合不同服務,提供更完整、跨應用的體驗。

    第四,隱私與安全
    要做到真正的個人化,手機需要處理大量屬於使用者的隱私數據,因此如何保障數據安全與隱私,將是未來AI手機必須解決的核心挑戰。

    這次聯發科推出的天璣95000在CPU架構上,是四超大核 + 四大核的全新組合:1個Arm C1-Ultra 超大核,主頻高達 4.1 GHz + 3個Arm C1-Premium超大核 + 4個Arm C1-Pro大核。單核性能較上一代提升32%、多核性能提升17%,峰值性能下的多核功耗較上一代下降37%。天璣9500採用台積電第三代3奈米製程,超大核較上一代同性能功耗降低55%。

    記憶體方面,天璣9500首次在行動平台上導入全新快閃記憶體架構,並且是業界首發四通道 UFS 4.0,較上一代雙通道讀寫速度提升達100%,大型檔案的載入速度提升40%。

    天璣9500搭載新一代旗艦GPU Mali G1-Ultra,峰值性能較上一代提升33%,功耗較上一代下降42%,光線追蹤性能較上一代提升119%。

    NPU方面,天璣9500整合雙AI處理器NPU 990,峰值性能相較上一代提升111%,在大語言模型智慧摘要的輸出能力、多模態理解能力皆有大幅躍進,並率先達成4K畫質圖片生成。

    NPU 990還整合了生成式AI引擎2.0,首款支援BitNet 1.58 bit模型,能藉由減少裝置端AI運算的記憶體使用需求來降低模型運作的功耗。天璣9500的超能效NPU亦為第一款支援運算與記憶體結合架構的NPU,可顯著降低模型運作功耗,使其能常時運行,讓Agentic AI成為可能,並進一步提升使用者體驗。



    Nvidia出手投資英特爾,且雙方在PC晶片上的結盟是否會影響到Nvidia與聯發科的合作?


    近期Nvidia出手投資英特爾一事,牽動整個半導體版圖,黃仁勳的傑出一手也間接讓聯發科、AMD、Arm承壓。 尤其是Nvidia與英特爾在PC晶片上的合作模式,與Nvidia與聯發科的模式相似,外界疑惑隨著Nvidia與英特爾結盟,是否會讓聯發科這邊的合作生變?

    陳冠州指出,聯發科與Nvidia無論在產品或技術上的互補性都很高,雙方合作不會侷限在單一產品,會涵蓋終端運算、雲端、車載等領域,雙方的合作一切按進度在進行中,未來2~3年會有結果。

    因為Nvidia與聯發科的合作,是基於Arm架構AI PC晶片,而Nvidia又仿效與聯發科在PC晶片的合作,放在與英特爾的合作模式上。外界猜測Nvidia這樣的操作,是為了雙押寶Arm和x86兩大陣營,還是其實對Arm PC陣營不是這麼有信心? 




    聯發科也將在台積電的美國廠投片


    聯發科也會在台積電的美國亞利桑那州廠投片2奈米製程。 聯發科日前才公布是台積電2奈米製程的首批合作夥伴之一,預計2026年第四季量產。陳冠州也表示,考慮在台積電的美國廠投片,主要是因應部分美國車用和敏感產品客戶的要求,以及因應未來可能的晶片關稅問題。




    今明兩年手機市場成長率皆僅2~3%

     
    對於今、明年手機市場的成長性,聯發科指出,2025年全球手機市場成長率僅1~2%,估計2026年成長率頂多也是成長1~2%,雖然中國手機市場有看到因為補助政策的刺激,今年上半表現較好,但這有點提前預支未來需求的味道,並未改變整個市場需求。

    聯發科指出,這兩年整體手機的數量沒有增加多少,但旗艦手機和次旗艦手機的比重正在提升中,主要是大家對拍照能力的要求越來越高,甚至要能媲美單眼相機,其次是手機上追求PC級的遊戲體驗,未來的AI手機將會形成另一波更大的驅動力。

    聯發科目前在全球手機市場的市佔率約40%,旗艦手機晶片的市佔率略低於平均。從2022年開始進入旗艦手機市場,平板領域也從中國市場逐漸跨入國際領域,接下來目標是將旗艦手機晶片的全球市占率也拉至40%以上。

     
  • View More 應用才料.jpg
    半導體

    應用材料看異質整合技術的三大創新:基礎材料扮演關鍵角色

    連于慧 2025.9.18

    無論是我們使用的ChatGPT,或著像是邊緣推理運算也逐漸改變我們使用手機的方式,又或是功能複雜的自動駕駛汽車對於晶片的需求倍增,人工智慧AI正在各行各業急速發展,改變我們的生活型態。 應用材料(Applied Materials)異質整合事業部業務負責人Manish Ranjan在SEMICON Taiwan 2025活動上指出,AI是當今時代最巨大的科技推動力,且正從根本上重塑半導體產業的格局,單純依靠前端製程微縮已無法滿足AI時代的效能,未來延續摩爾定律最關鍵的技術將是:先進封裝與異質整合。

    Ranjan指出,異質整合已成為突破性能瓶頸的關鍵解決方案,它能在單一封裝內整合不同技術節點、功能和尺寸的晶片,為半導體廠提供設計和製造的靈活性。而異質整合技術真正的挑戰並非在於晶片的堆疊和組裝,而是基礎材料,要能確保提升系統性能的同時,還能降低互連電阻,從而實現了突破性的技術進步。

    應用材料指出異質整合領域的技術突破有三個關鍵創新方向:
     混合鍵合技術:實現更精密的晶片間互連結構,以滿足高密度封裝要求,可以改HPC與AI的能效問題。
     面板加工:先進基板的轉變正在推動面板級加工技術的普及。應用材料提供一套面板加工工具,可為封裝應用提供前端圖案化,憑藉著應用材料在顯示工具市場處理大尺寸基板的經驗。
     基板創新:先進基板能夠連接多個晶片,具有高I/O密度和資料頻寬。與傳統有機基板相比,玻璃基板具有卓越的電氣性能和熱管理能力,代表了下一代先進封裝的關鍵技術方向。
     
    目前,應用材料公司台灣生態系統廠商合作,利用創新的數位光刻技術加速晶圓和面板上二維/三維封裝的規模化。應用材料的整合解決方案支援台灣領先的封裝技術,包括矽通孔 (TSV)、混合鍵合和玻璃基板。同時,應用材料也與台灣工研院在面板級測試平台領域合作,旨在為產業從晶圓級到面板級中介層製程的轉型,提供新的設備解決方案,提供改變世界的材料創新。

    應用材料目前在封裝市場佔有相當高的份額,遠高於公司整體晶圓廠設備的份額。應用材料指出,已為未來的架構變革做好了充分的準備,我們的封裝業務預計在未來幾年內將成長一倍以上,達到30億美元以上。

     
  • View More ERS.jpg
    半導體

    德國半導體設備商ERS來台! 搶先進封裝和AI晶片測試商機

    連于慧 2025.9.12
    德商儀艾銳思半導體ERS在今年度積極探索SEMICON Taiwan,ERS執行長Laurent Giai-Miniet和ERS台灣董事總經理Sébastien Perino對台灣媒體介紹了ERS發布的一系列先進解決方案,以及持續投資台灣的承諾。

    ERS執行長 Laurent Giai-Miniet 指出,台灣是先進封裝的主戰場,其OSAT 與晶圓廠在 CoWoS、HBM 堆疊與 Fan-out 技術上領先全球,ERS也在2024 年於竹北成立辦公室,並於2025年在竹北設立了Demo Center。 Demo Center 將展示最新 LumosON 600 S1 光學剝離系統、AC Free Fusion 卡盤與液冷 2.5 kW 解決方案。 2024年台灣市場在 2024 年貢獻了公司總收入的33%,預計今年將上升至 48%,預計2030年台灣市場可貢獻ERS一半的營收,他也重申ERS ​​對台灣市場的長期承諾,並特別強調了全面投入營運的竹北演示中心,該中心為客戶提供親身體驗 ERS ​​最新設備的平台,並由專業的本地團隊提供銷售、工程和技術服務支援。

    ERS指出,隨著 AI、HPC、HBM 與 面板級封裝 (PLP) 成為產業焦點,在晶片越來越大、越來越薄的發展趨勢下,會帶來兩大挑戰:

    第一,高功率散熱 (thermal management):AI/GPU 測試功率動輒超過 2.5kW。

    第二,翹曲控制 (warpage control):大尺寸、超薄晶圓與面板在製程中容易變形,直接影響良率。

    Laurent強調:「許多公司可以量測翹曲,但只有 ERS 能在生產現場同時量測、即時修正並修復晶圓。」

    ERS 針對GPU、HBM 和 AI 驅動的應用領域展示了ㄧ系列的創新產品包括:

    • 用於晶圓探測的熱卡盤系統,具有高達 2.5kW 的高功耗能力,可用於測試 AI 晶片、GPU、DRAM/NAND 等高性能元件。
    • LumosON 光熱解鍵合機,業界領先的超薄晶圓和麵板臨時鍵結和解鍵結(TBDB) 解決方案,支援扇出型 (Fan-out)、HBM 和 CoWoS 平台。
    • 翹曲調整解決方案和測量工具 Wave3000,具有非接觸式傳輸、翹曲校正和晶圓和麵板 3D 計量功能。

    為了滿足AI/HPC對良率和穩定性的需求,ERS強調其三大核心技術的差異化優勢:

    第一,溫控晶圓卡盤 (Thermal Chuck Systems):ERS 起家於溫控晶圓卡盤,至今已有 55 年經驗。最新液冷式溫控卡盤,可支援 2.5 kW 高功率晶片測試,溫控精度達 0.1 °C,全球已安裝超過 10,000 台設備,技術成熟並獲得市場驗證。

    第二,翹曲修正與修復 (Warpage Correction & Repair):多數競爭對手只能量測翹曲,ERS則能即時量測,加上動態修正 +修復,ERS採用三溫區控制系統,並整合 Wave3000 3D 翹曲量測工具,在 µm 級精度下進行製程控制,這使 ERS 成為業界少數能真正「解決」而非只「監測」翹曲的供應商。

    第三,光學剝離 (PhotoThermal Debonder)傳統雷射剝離 (Laser Debonding) 容易造成局部過熱與材料損傷,ERS 的 LumosON光學剝離機採用閃光燈 (flash lamp) 取代雷射,能量分布均勻、過程更溫和。再者,其成本比雷射低 30%,良率更高,適用於超薄晶圓、Fan-out、HBM 與 CoWoS 封裝。
     
  • View More jim keller.JPEG
    半導體

    Jim Keller剖析賈伯斯、馬斯克、AMD的企業風格,看好RISC-V和Chiplets能協助小企業創新

    連于慧 2025.9.11
    SEMICON Taiwan 2025一大亮點是邀請處理器界的天才建築師Jim Keller加入「大師論壇」,Jim Keller早期是蘋果A4、A5晶片設計參與者,最知名一役是AMD Zen系列的首席工程師,幫助AMD打贏翻身仗,同時他也是特斯拉自動駕駛 Autopilot 晶片的關鍵人物。

    Jim Keller表示,當他去蘋果時,抱著一顆好奇心想知道這樣偉大的公司是如何誕生的,也想成為其中的一部分,在蘋果工作時,他很驚訝Steve Jobs可以在一天內做出決定,不必與任何人討論,一家公司反應如此迅速。他在蘋果時完成了幾代的iPhone晶片產品,包括晶圓代工製造從三星轉到台積電,當時有人說跟完成生產的轉移需要三年時間,但實際上只有一年的期限,就把所有問題都解決了。

    Jim繼續聊到在AMD時期,當時AMD情況幾乎瀕臨破產,但他認為,AMD明明是個聚集大批優秀人才的地方,他想搞清楚:為什麼這麼多優秀人才,卻做出如此普通或低效的成果? 加入後他發現,組織的結構並沒有圍繞目標運作,因此團隊開始設立非常明確目標,即使Zen系列處理器的目標非常困難,在大家一起全力以赴之下,仍是重新組織了整個公司,並且取得可觀的結果。

    再來是特斯拉,Jim表示,特斯拉想要打造一整套電腦系統,但他原本認為自己的專長是做電腦,並非汽車方面的專家。但特斯拉的朋友對他說:「汽車將會是一台輪上的電腦。」這個點子打動了他! 當時Jim告訴馬斯克,「我們能夠在18個月內開發一台車」,馬斯克回應:「如果你能做到,那就太棒了,快組建團隊開始作業。」不過,Jim說他講完18個月能打造一台就這句話就後悔了,真希望當時自己說的是24個月! Jim也表示,馬斯克工作一向不是為了錢,是熱情的驅使,像是拯救地球這種遠大的目標。

    談到半導體製造,Jim透露他和台積電合作時,發現一件令他很吃驚的事。 Jim Keller曾經待過英特爾,他表示在英特爾時,建造新工廠時都是先用現有工廠做調整,所以英特爾的製程技術發展是從22奈米、14奈米,然後再到10奈米,不斷升級設備和調整,但當他們進入14奈米和10奈米後,就不再使用22奈米工廠,但台積電在不斷進展最新製程技術的同時,還一直非常有效率的運行這些老工廠,這是對的,也讓他非常吃驚。

    Jim Keller在他的職業生涯中創下很多輝煌,甚至具有傳奇色彩的成就,但他的職涯選擇非常「跳痛」,往往是不按牌理出牌,從蘋果、AMD、特斯拉、英特爾等等科技巨頭,2020年他選擇了加入新創公司Tenstorrent。Tenstorrent是一家成立於2016年的AI公司,核心成員很多來自AMD、Arm、英特爾,而Tenstorrent後來則是選擇了開放式的RISC-V架構,這件事也非常吸引業界關注。

    Jim Keller表示,特別看好Chiplets概念,目前有些新客戶來自20奈米、16奈米節點,但最先進的製程技術上成本高居不下,但比較沒這麼先進的製程節點,價格則沒有這麼貴,所以Chiplets是很好的機會。如果只有付得起先進製程費用的公司才能達到創新,那只有大公司才能做到了。

    他也表示,很喜歡台灣的一點是,這裡的中小企業非常棒! 所以希望能建立一套系統架構和工具,公開提供,讓人們設計的東西能更廣泛應用,重點是成本更合理!!就能讓更多人能參與其中,進而創造更多價值。

    Jim在今日的SEMICON Taiwan 2025年大師論壇上,也介紹了一下公司的進度。他指出,Tenstorrent正在開發一款非常快速的CPU,不僅是AI晶片,Tenstorrent還推出了工作站解決方案,自己建立一座電腦工廠,是專門為高端AI電腦和高效能電腦設計的工廠。最新進展已經開始出貨產品了,Tenstorrent目前出貨的產品,包括Galaxy Box、QuietBox工作站,因為第一款的噪音很大,客人都在抱怨不已。所以我們進行了改版,推出QuietBox。
    Tenstorrent也與LG合作開發智慧電視用的RISC-V晶片。

    他更表示,有些人工智慧模型是開源的,但大多數都是專有的,RISC-V是適合所有人的 CPU,是由柏克萊的一些教授和學生發明的。他強調,想製造更便宜、更快、更開放的新晶片,所以正在建構一個RISC-V CPU,這是一個開源架構,任何人都可以做到,可以建構和擴展它,因為現在很多新晶片的成本越來越高,但他希望能降低新矽片的成本。

    另外,Jim Keller宣布Tenstorrent很快要來台北搶人才了! 不久後會在台北開辦公室,招募負責營運的人才,協助公司與本地製造商合作,台灣不只有晶圓廠,還有封裝、系統、電路板等齊全的廠商,另外也還有招募優秀工程師,從事晶片開發、設計和AI模型驗證。

    Jim Keller表示,自己是一個有使命感的人,「有些人做事情純粹是為了賺錢,但這不是我,當然從長遠來看,我們都需要賺錢,但一定得有使命感!」
  • View More semicontaiwan2025.JPG
    半導體

    環球晶徐秀蘭:半導體「武器化」的下一局是關鍵材料,台灣應提升材料自製率

    連于慧 2025.9.8
    SEMICON Taiwan 2025起跑在即,在今日的展前記者會,環球晶圓董事長徐秀蘭特別強調,全球半導體產業面臨「武器化」(Weaponized)挑戰,前幾年是半導體廠被要求「Taiwan Plus One」以因應地緣政治風險、地震天災、疫情等風險,接下來我們要盤點半導體關鍵材料是否掌握在自己手上,未來政府和產業應合作推動關鍵材料國產化和永續發展。

    還記得2019年日本和韓國因為一些歷史遺留的問題,讓日本針對韓國將三款半導體關鍵原料實施出口管制,包括氟化氫、光阻劑和氟聚酰亞胺,當時對韓國的半導體和面板產業造成重大衝擊。

    徐秀蘭指出,這些化學品我們天天在用,園區每一家半導體廠都非常熟悉,但卻沒有意識到很多半導體關鍵材料和化學品,其實掌握在全球極少數國家的的手上,這些關鍵材料的製作比半導體製程更複雜,而且很難大量囤積,因為化學品不能久放,有一定的壽命期限。就像是稀土,很多電子產品的使用量不大,然一旦缺乏就會無法生產。

    徐秀蘭表示,談到半導體「武器化」(Weaponized),大家最熟悉就是1奈米、2奈米產能,在哪裡生產就會被Weaponized,被視為可以談判的武器和工具。如果把半導體產業拉長和拉高來看,可以看到未來很多系統和應用,甚至十年後,我們會看到量子電腦、人形機器人的應用成熟,而拉回微觀的角度,要實現這些長遠的藍圖,很多關鍵小東西其實非常重要,一旦缺少、被卡住,可能只是一個我們每天都在用的化學品,像是光阻劑、特化、某一種研磨粉,都可能會卡住你的產業,無法實現上述的應用領域藍圖。

    徐秀蘭進一步指出,當年COVID造成的車用晶圓短缺,或是每次地震時,台灣都會被關心晶圓產能是否受影響,這些因素導致台灣廠商開始被要求「Taiwan Plus One」,不能只有在台灣設工廠,還要在海外設廠,因應各種地緣政治、地震天災,或是前幾年疫情的狀況,如果全世界需要的晶圓都集中在台灣生產,一旦面臨上述狀況,會造成全世界晶圓短缺。

    「Taiwan Plus One」的風潮之後,接下來的重點,我們應該要開始盤點半導體關鍵材料是否掌握在自己手上,不只製程產能而已,關鍵材料也屬於產業韌性的一環,一樣會因為停電、地震,或是各種因素導致無法供給,仍是會影響全球半導體的生產運作。

    談到關鍵材料,徐秀蘭指出,大家第一個想到的會是稀土,還有很多半導體製程中會用到的高純度光阻劑、SiC、Ca、研磨液CMP、電子級化學品、特氣及特化等,以及稀有氣體包括氖、氪、氙等。 特別是砷化鎵、氮化鎵,目前全世界的鎵(Ca)有90%都產能都集中在中國,也都需要出口許可證,哪一天供應中斷,很多產業和產品都會受影響。

    再者,有些國家會要求非中化,也有些國家會要求非美化,又要非中、又要非美,能選擇的國家沒剩多少,台灣變成非常關鍵的國家之一。

    徐秀蘭強調,半導體產業的下一個決勝點,就是關鍵材料,你手上有沒有稀土、特化、特氣,你的國家能不能掌握,或是友好國家是否能穩定供應。 過去大家在意的是成本、是否能及時出(just-in-time),現在的產業趨勢是注重本土化生產,要能掌握關鍵材料,以及做到淨零、循環經濟。

    她也表示,站在政府的角色,應該推動政策制定,針對容易被「卡脖子」的關鍵材料鼓勵在台灣生產,尤其是對環境影響重大的溫室氣體和高污染化學品的替代品,產業界開始在做像是再生光阻劑、再生IPA(異丙醇)、再生氣體等循環利用技術,這些都是很好的方向,未來整個台灣的半導體產業要講求不僅是穩定、強大,還要展現永續的精神。

     
  • View More micron.JPG
    半導體

    美光全面退出手機記憶體UFS和eMMC業務,中國區突發裁員300位軟體工程師

    連于慧 2025.8.12
    美光昨天突發裁撤位於上海將近300名NAND Flash相關的軟體工程師,只留了少部分的FAE人員,主因是公司考慮到手機UFS和eMMC業務沒有利潤,決定全面退出該業務,未來只會賣NAND Flash晶圓給下游的模組廠客戶,讓他們自己去做成UFS和eMMC成品。

    據供應鏈透露,美光該策略轉向,主要是AI產品前景的成長性節節攀升,相較之下,傳統PC、智慧型手機等產品需求不突出,因此決定把NAND Flash所有資源都專注在AI伺服器資料中心的業務上,放棄手機記憶體業務。

    在2022年,美光也曾宣布撤出上海研發中心的DRAM設計工程團隊,傳出當時公司有提供當地的部分核心員工攜帶家屬移民美國的選項,而當時美光結束上海DRAM設計部門的原因,是基於防止技術外洩的討考量。但這次美光裁撤上海研發部門NAND Flash相關軟體工程師,主要原因應該手機UFS和eMMC業務利潤太低,美光計畫退出,把資源全集中在拼AI資料中心上。

    在此之前,美光在內的其他記憶體原廠包括三星、SK海力士、中國長鑫存儲等也都宣布陸續退出DDR4,專注在DDR5和AI伺服器用的HBM記憶體上。顯示AI時代潮流下,為了卡位商機,打贏這場AI這場時代大競賽,全球所有記憶體廠都重新分配資源,只要是利潤不高、不具戰略意義價值的產品性,會陸續被捨棄掉。

    DDR4在原廠陸續退出的激勵下,價格出現史上難得一見的暴漲期。有網友說,短短兩個月不到DDR4 3200 32GB單支價格上漲超過50%,DDR4 3200 16GBx2價格上漲47%,這根本比川普的關稅還賺!

    根據TrendForce統計,7月消費型DDR4合約價飆漲超過60~85%,因此上修第三季消費性電子DDR4合約價將季增80~90%。PC OEM廠買不到DDR4晶片,只能增加DDR5晶片的機種,DDR4晶片在PC DRAM市場上呈現「價漲量縮」格局,未來在伺服器市場,預計以會加速由DDR4轉進DDR5。

    至於智慧型手機上使用的LPDDR4X,多數的記憶體原廠還未停產,不過市場認為未來邁向減少供應,甚至是停產也會是趨勢。TrendForce也統計,第三季上修該產品的價格至季增38~43%。新一代的LPDDR5X主要是應用在中高階的智慧型手機、NB、AI伺服器等產品上,第三季合約價上調幅度,估計約季增10~15%。

    美光剛剛宣布上調第三季財測,原本預估單季營收為104億~110億美元、季增11%~18%,毛利率會介於41~43%,ESS介於2.35~2.65美元; 上修後,美光宣布的財測數字為111億~114億美元,季增19.3%~21.4%,毛利率介於44~45%,EPS介於2.78~2.72美元。

     
  • View More 魏哲家.JPEG
    半導體

    台積電不甩關稅陰霾,獨自升級調高全年營收成長至30%

    連于慧 2025.7.17

    2025年有各種陰霾籠罩台積電,包括「被強迫」擴大到投資去美國、年初一直傳被迫幫忙救英特爾,加上懸而未決的對等關稅和晶片關稅等政策、新台幣急速升值等不利因素下,台積電居然還是宣布上調全年營收,從年增25%調升到30%,市場直呼驚奇,魏哲家還「留一手」暗示:雖然對第四季看法比較保守,但如果機會來了,還是會緊緊抓住,再次挑戰新高標! 以下是今日台積電法說中的12個重點QA!

    原本台積電預期2025年全年營收成長25%,今日宣布上調全年營收成長30%(以美元計價基礎),是看到什麼樂觀前景?
    其實近期AI的發展軌跡,越來越有利於長期展望。大型語言模型處理文本詞元(token)數量的爆炸性增長,顯示AI模型的使用和導入正在增加,這意味著更多運算的需要,從而帶動對先進半導體的需求上升。再者,主權 AI(Sovereign AI)的需求同樣也是日益增加,這些對於台積電的3奈米和5奈米需求都非常強勁。
     
    川普政府實施的關稅政策,是否有影響AI客戶的下單需求?
    並未看到下半年客戶的行為有任何改變。台積電了解關稅政策存在著不確定性和風險等潛在影響,尤其是消費者相關及價格敏感的終端市場。
     
    那non-AI應用方面有沒有任何復甦跡象?
    觀察到中國地區的補貼方案確實需求上修,但應該是屬於短期的現象。公司看法認為整體的non-AI應用終端市場在2025年溫和復甦。
     
    Nvidia的H20獲得美國政府放行在中國銷售,可以帶給台積電什麼額外貢獻嗎?
    魏哲家表示,H20恢復出貨在中國是很好的消息,因為中國是很大市場,台積電的客戶可以繼續供貨,對台積電而言就是好消息,只是現在評估影響還太早。
     
    先進製程中,目前最緊俏的是哪一個製程?
    Q:5奈米製程非常緊,因為很多AI產品仍在用4奈米製程(5奈米和4奈米屬於同一世代製程),未來2~3年才會轉進3奈米,而現在3奈米一樣很緊。基本上,7奈米、5奈米、4奈米、3奈米的先進製程產能都非常緊俏,台積電已經盡其所能在縮短需求和供給之間的差距。
     
    人形機器人目前對台積電的貢獻顯著嗎?
    魏哲家指出,「還太早了!」 因為人形機器人非常複雜,可能會先在醫療產業上實現。人形機器人系統整合相當複雜,比AI應用還要複雜許多,不但需要大腦,還要各種感測器包括影像、視覺、溫度等,將所有資料回傳到CPU,更要與人互動。魏哲家更透露,曾經有一個客戶在聊天時說:「電動車不算什麼,真正能改變未來的就是機器人!,魏哲家表示,很期待那天的到來。他也透露,這位客戶因為同時有電動車也有機器人,所以非常了解狀況。(這位客戶應該是馬斯克吧??!! 雖然同時有電動車和機器人的公司很多,但對這樣的趨勢有話語權並且會讓CC信服的,估計就是一龍馬了!)
     
    第二季的毛利率相較第一季微幅下降至58.6%的原因?
    主要原因是匯率和海外廠的成本較高。海外晶圓廠的利潤稀釋,但這些影響有部份被高於預期的整體產能利用率和成本優化措施所抵消。

    針對第三季的毛利率也預期會持續微幅下滑至56.5%,主要原因在於持續不利的匯率,加上日本熊本廠和美國亞利桑那州廠的產能進一步提升,海外晶圓廠的利潤稀釋將更明顯。

    台積電也強調,如之前預測,從2025年開始的未來5年,由於海外晶圓廠量產所導致的毛利率稀釋在初期的影響約為每年 2~3%,到了後期則擴大為 3~4%。因應方式除了美國逐漸擴大規模且改善成本結構之外,也會和供應鏈和客戶合作控管相關影響。(我來試圖翻譯:供應鏈砍價+客戶漲價)
     
    2奈米製程(N2)初期會導入哪一項應用產品?
    過去,新製程世代都會先導入手機,現在則是手機與HPC兩大項應用在2奈米製程的初期都會導入。台積電的2奈米在頭兩年的產品設計定案(tape outs)數量將高於3奈米和5奈米的同期,台積電的2奈米製程會在2025 年下半年進入量產。

    同時,台積電也會推出N2P製程技術,作為N2家族的延伸,N2P 在 N2 的基礎上具備更佳的效能及功耗優勢,也同時會應用在智慧型手機和HPC上,N2P製程計畫在2026年下半年量產。
     
    目前A16製程和A14製程的進度,以及超級電軌SPR技術的發展如何?
    採用了超級電軌SPR(Super Power Rail)的 A16相較於 N2P,在相同功耗下,速度增快8~10%,或在相同速度下,功耗降低15~20%,晶片密度提升7~10%。 台積電指出,A16 是具有複雜訊號佈線及密集供電網路的HPC產品的最佳解決方案,同樣將於2026年下半年進入量產。
     
    A14 將採用第二代奈米片電晶體結構。與 N2 相比,A14 將在相同功耗下,速度增快 10~15%,或在相同速度下,功率降低 25~30%;晶片密度提升約 20%。A14 預計於 2028 年開始量產。再者,針對A14製程,也預計在2029年推出採用超級電軌的方案。
     
    美國亞利桑那州廠房的進度是否有變化?
    如之前所言,台積電2奈米及更先進製程的產能將會有約30%來自亞利桑那州晶圓廠,成為一個在美國獨立的先進半導體製造聚落。
     
    亞利桑那州的第一座晶圓廠已經在2024年第四季採用4奈米製程已量產,良率與台灣的晶圓廠相當。美國第二座晶圓廠將導致3奈米製程。第三座晶圓廠將採用2奈米和A16製程,已經開始動工,由於客戶對AI相關的需求強勁,回提前幾季度加快生產。第四座晶圓廠將採用2奈米和A16製程,而第五座和第六座晶圓廠則將採用更先進的技術。另外還計劃興建兩座新的先進封裝設施,以及設立一間研發中心,建立完善的AI供應鏈。
     
    第三季財測展望?以及怎麼看第四季?
    第三季財測受到新台幣升值影響,匯率從32元升至29元大關,同時下修毛利率區間至55.5%~57.5%,營收將介於318億美元~330億美金,約較第二季成長8%,年增38%。對於第四季,台積電坦言,會稍微保守一些,不確定性高,但魏哲家表示:「如果有機會,我們也會抓緊機會,再戰新高。」
     
    匯率波動對於台積電財報的影響?
    Q:新台幣是台積電所有財務報表的報導貨幣(reporting currency) 。公司的營收幾乎皆以美元計價,而約有75%的銷貨成本則是以新台幣計價。因此,新台幣對美元的匯率變化對營收和毛利率產生顯著影響。新台幣對美元的匯率變化之於營收的敏感度接近 100%。也就是說,新台幣對美元每升值 1%,以新台幣計價的營收就會減少1%;而在相同的1% 匯率變動下,毛利率的敏感度則約為40個基點,也就是說,如果新台幣對美元每升值1%,毛利率將下降約 40 個基點。
     
    上次4月的法說會時,針對第二季的匯率展望是1:32.5,之後新台幣平均升值約 4.4%,因此,若以新台幣計,對第二季營收帶來4.4%減損,並使毛利率下降約180個基點。針對2025年第三季,台積電定錨在1:29,新台幣平均將再升值 6.6%,因此,若以新台幣計,第三季營收造成6.6%的負面影響,毛利率下降約260個基點。
     
    新台幣5月從兌1美元的32元急升到29字頭,6月最後一天在央行強力干預下,最後仍收29.902元兌1美元,但台積電公布財報數字,續創史上最強第2季,似乎沒有看到匯損的影子(實際上,台積電第2季使用平均匯率31.05元兌1美元計算財報)。

     
  • View More 高通處理器.PNG
    半導體

    三星新旗艦摺疊手機Galaxy Z Fold7問世,高通S8 Elite處理器助陣

    連于慧 2025.7.11
    三星推出新一代旗艦摺疊手機Galaxy Z Fold7,採用高通Snapdragon 8 Elite處理器,具備全球最快的高通自家Oryon CPU和先進Hexagon NPU,相較前一代NPU性能提升41%、CPU提升38%、GPU提升26%,對於AI和相機的處理任務能力更強大。

    三星是第一家推出摺疊智慧型手機的廠商,蘋果對於摺疊機仍在觀望中。這次三星的Galaxy Z Fold7改善原本摺疊機給人太后和太重的印象,體積比前一代輕且薄分別10%和26%,摺疊厚度8.9mm,重量僅215公克,展開厚度僅4.2mm,封面螢幕6.5吋,長寬比21比9,是目前螢幕最寬的Galaxy智慧型手機。根據研調機構統計,目前摺疊手機佔整個智慧型手機市場不到2%,仍屬於小眾市場。

    高通則為Galaxy智慧型手機提供Snapdragon 8 Elite處理器。高通資深副總裁暨行動終端裝置事業部門總經理Chris Patrick表示:「過去二十多年來,高通技術公司與三星攜手合作,徹底革新了行動產業。每一年,我們不斷超越自我,提供最卓越的頂級行動體驗。專為Galaxy量身打造的Snapdragon 8 Elite行動平台,最初導入於Galaxy S25系列,現已延伸至Galaxy Z Fold7,將為使用者帶來先進的AI體驗,包括可直接在裝置上理解語音、語境與影像的多模態生成式 AI技術。我們迫不及待想讓消費者在Galaxy Z Fold7上體驗Snapdragon 8 Elite for Galaxy帶來的全面性能。」
     
    高通CDMA技術韓國資深副總裁暨高通亞太區總裁O.H. Kwon表示:「我們很高興能將Snapdragon 8 Elite for Galaxy(最初搭載於全球Galaxy S25系列)的強大性能導入Galaxy Z Fold7。此次產品的發表,象徵著高通與三星策略合作的重大時刻,我們將先進AI、頂尖效能和無縫連網能力等技術帶入超薄摺疊外型設計,為行動創新樹立全新標竿。」
     
    三星電子副總裁暨行動通訊事業部技術策略團隊負責人Inkang Song表示:「此次搭載Snapdragon 8 Elite for Galaxy的Galaxy Z Fold7產品發表,展現了三星與高通技術公司共同致力於創新的承諾。Snapdragon 8 Elite for Galaxy可望進一步提升Galaxy Z Fold7表現,包含裝置上AI、相機功能或連網能力等各方面,帶來無與倫比的行動體驗。」

     
  • View More Nvidia and china gpu.PNG
    半導體

    中國「小Nvidia」雙雄申請科創板IPO! 無法在台積電投片該從何找出路?

    連于慧 2025.7.3
    Nvidia黃仁勳屢次對美國制裁中國AI晶片的政策表達不滿,公開劍指華為。其實中國GPU技術除了華為之外,另一股勢力是新創公司「國產GPU五小龍」(寒武紀、壁仞、燧原、摩爾線程、沐曦)的圍堵,雖然技術實力與Nvidia差距甚遠,但傳出中國政策是:只要是被美國列黑名單或是管制的企業,會優先開綠色通道IPO。

    近日,北京摩爾線程和上海沐曦申請科創版IPO都正式獲得受理,這兩家GPU企業都是2020年成立,更值得關注的是,摩爾線程的多位創始成員幾乎都是來自於Nvidia,而沐曦也有多位創始成員是來自AMD。

    其中,摩爾線程在2023年10月與另一家GPU明星公司壁仞同時被美國列入實體清單,因此確定不能在台積電投片。沐曦則是未上美國黑名單,但業界傳出,原本在台積電投片的沐曦,因為台積電在美國對AI晶片嚴格管制下,合規標準提高,沐曦可能會轉去三星投片,主要是三星在先進製程上也蠻缺客戶的,只要不是上黑名單的企業,標準或許可以放寬。

    根據業界透露,美國出口管制是緊咬中國AI晶片不放,除了在黑名單上的企業外,台積電審查客戶的合規標準越來越緊,但並非是所有GPU公司都不能代工,還是要看產品的性能、電晶體等條件,還有就是一些舊產品多數還能投片,但新規格的產品大多都被擋下來。至於這些GPU公司沒有了台積電的代工來源後,會去找誰代工??請自己發揮想像力!

    隨著美中開始對話,部分出口管制逐漸鬆綁,像是EDA解禁,但Nvidia的AI晶片涉及最敏感的「算力即國力」議題,估計很難從嚴格的出口管制中脫身。 Nvidia除了宣布未來財務預測剔除中國區之外,也將持續設計降速、用GDDR取代HBM高頻寬記憶體的降規版GPU來鞏固中國AI晶片市佔率。不過,Nvidia在中國可銷售的產品一直降規,快要被本土的GPU廠商產品追上,尤其是華為,那絕對是黃仁勳心頭的那一根刺!

    中國GPU分為兩股勢力,一是黃仁勳念茲在茲的華為,另一股勢力是非華為的本土GPU/AI加速器新創公司,主要是「國產GPU五小龍」,包括寒武紀、壁仞、燧原、摩爾線程、沐曦,其他廣義的AI公司還有剛剛宣布合併的海光與曙光、天數智芯、崑崙芯等。其中,寒武紀、壁仞、摩爾線程三家都上了美國的出口管制實體清單。業界也傳出只要是上了美國黑名單的企業在申請IPO時,會特別開「綠色通道」加速審核通過,日前沐曦和摩爾線程兩家都成功申請科創版IPO。

    沐曦和摩爾線程兩家兩家GPU公司指出,中國GPU市場生態長期被國外巨頭壟斷,國產比重非常低,也自知國產AI晶片性能與Nvidia相去甚遠,尤其是軟體和技術標準適配上,用戶習慣遷移十分困難,但因為美國出口管制因素,海外廠商在中國市場的市占率已經開始呈現明顯下降趨勢,本土AI晶片市占則是顯著上升,呈現漸進式發展,此時是本土GPU廠商搶市的好契機。

    摩爾線程成立於2020年6月,註冊資本為4億元,以自主研發的GPU為核心,至今摩爾線程已推出四代的GPU架構。摩爾線程的實際控制人是其創辦人張建中,包括張建中和多位共同創辦人都是出身Nvidia。

    張建中(摩爾線程創辦人、董事長兼總經理):2006年~2020年任職Nvidia全球副總裁、大中華區總經理,2001年~2006年在中國戴爾擔任全球客戶部任總經理。
    周苑(摩爾線程共同創辦人)2004年~2020年在Nvidia任市場生態高級總監;
    張鈺勃(摩爾線程共同創辦人、董事、副總):2013年~2017年在Nvidia擔任GPU架構師,2017年~2020年在Pony AI基礎架構部門擔任主任工程師;
    宋學軍(摩爾線程副總經理):2004年~2011年在Nvidia擔任高級銷售經理;
    楊上山(摩爾線程副總經理楊):2012年~2020年在Nvidia擔任GPU架構師。

    摩爾線程在招股書上指出,產品在部分性能指標上已經接近或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實現了對部分「卡脖子」領域核心產品的突破,如MTT S80顯示卡的單精度浮點算力,效能接近Nviida RTX 3060;基於其MTT S5000產品所建構的千卡GPU智算集群,效率超過同等規模國外同代系GPU集群運算效率。

    摩爾線程在2022年~2024年期間,累計營收為6.08億元,累計淨虧損50億元,這IPO預計募資人民幣80億元,用於新一代AI訓推一體晶片的研發和補充流動資金。前五大客戶約佔接近90%,公司揭露的2023年大客戶包括百度與京東。

    沐曦的多位創辦人也都是出身AMD如下:
    陳維良(沐曦的創辦人兼董事長兼CEO):曾擔任AMD全球GPGPU設計負責人
    楊建(沐曦聯合創辦人兼CTO、硬體架構師):曾擔任AMD大中華區科學家Fellow。

    沐曦先前已經完成8輪融資,包括中國紅衫、經緯創投、上海國資、真格基金、聯想創投等都有參與。根據沐曦的招股估,累積所有GPU銷量超過25000 顆,主要收入來源為訓推一體晶片曦雲C500系列。沐曦在軟體生態上,也推出自主建構的MXMACA,強調高度兼容主流的Nvidia CUDA生態。

    沐曦目前財報仍在虧損階段,累虧金額約32億人民幣。此次IPO預計募資約人民幣39億元,其中24.59億元用於「新型高性能通用GPU研發及產業化專案」、4.53億元用於「新一代人工智慧推理GPU研發及產業化專案」及9.91億元用於「面向前沿領域及新興應用場景高效能的GPU技術研發及產業化專案」。
     
  • View More sanjay.PNG
    半導體

    美光HBM營收強勁成長50%,示警DDR4將面臨嚴重短缺

    連于慧 2025.6.26
    美光本季財報終於不再讓分析師失望,高頻寬記憶體HBM一飛沖天,加上資料中心中的低功耗LPDRAM獨家大量供貨的成果,已明顯反映在財報上,終於讓分析師露出甚感欣慰的一抹微笑! 以下是美光財報的技術與產品進展重點,分為有市場關心的DDR4停產狀況、AI伺服器用HBM、DRAM和NAND先進製程的展望:

    關於DDR4和LPDDR4的停產(EOL):

    美光指出,DRAM先進製程包括1β和1γ將專注生產最新一代產品如DD5、LP5和HBM,不會用來生產DDR4和LP4產品。DDR4和LP4是採用1α DRAM製程生產,美光更強調,幾個月前就已向行動、客戶端、資料中心和消費等客戶發出DDR4和LP4的停產通知,唯一例外的是針對支援汽車、工業、國防和網路等領域長期且需求相對較低的客戶,會持續供應1α DRAM產品。




    美光預期,DDR4最終發貨時間將在兩到三個季度後,預計到2025年財年下半,DD4產品佔總營收會下降到僅個位數,DDR4的缺貨在短期內會日益嚴重,目前手上DD4的庫存分配情況,正在與客戶討論,盡量滿足其需求。


    AI伺服器用的HBM記憶體:


    第三季會計年度財報中,美光的HBM收入較上一季度增加50%。




    12層HBM3E良率和產能都持續提,預計HBM市佔率將在2025年下半年達到與整體 DRAM市佔率相當的水平。
    AMD Advancing AI 大會上宣布美光的 HBM3E 36GB獲得Instinct MI355X GPU 平台採用。美光表示,目前正在向四家客戶大量出貨HBM產品(涵蓋GPU和ASIC平台)。




    隨著生成式 AI 工作負載的規模和複雜性不斷增長,對 HBM 的效能需求也不斷提升。美光的HBM4會採用成熟的1β DRAM 技術,並結合內部開發和製造的CMOS邏輯基礎晶片,可提供超過2.0 TB/s的單記憶體堆疊頻寬,相較上一代晶片,性能會提升60%以上。再者,與HBM3E的功耗性能相比HBM4功耗將會降低20%。目前美光已向多家客戶交付 HBM4 樣品,預計2026年會配合客戶量產。


    DRAM技術製程進展:


    在1γ(1-gamma)DRAM技術製程上,良率提升速度已經超過1β(1-beta)製程上創下的紀錄。第三季度也完成了幾個關鍵的產品里程碑,包括首批基於1γ的LP5 DRAM認證樣品的出貨。




    美光在1γ DRAM上導入了極紫外光微影技術EUV,與1β DRAM相比,美光的1γ DRAM位元密度提升30%,功耗降低20%以上,效能提升15%,之後會在整個DRAM產品組合中運用1γ技術。
    HBM收入較上一季度增加50%,美光整個DRAM事業營收創下新高的另一個推手,是高容量 DIMM和低功耗伺服器 DRAM,該組合的解決方案在本季營收再創新高。美光率先在伺服器上導入低功耗 DRAM,目前是唯一大量交貨的供應商,這也使得高容量DIMM和低功耗伺服器產品,在2025財年的營收貢獻,與去年同期成長了5倍。


    NAND Flash和SSD技術與產品進度:


    美光在資料中心SSD領域,已成功問鼎市佔率第二。
    美光已開始對基於G9 2TB QLC NAND 的SSD產品進行認證,並持續提升G9製程的產能。
    資料中心SSD的市佔率也是逐季創新高,本季伺服器的9550高效能SSD正式進入NVIDIA GB200 NVL72 推薦供應商名單,並完成了多家原始OEM商的更多客戶認證。


    PC市場:


    美光預期2025年PC市場出貨量將以低個位數百分比成長,未來幾個季度,會是AI PC普及和Windows 11升級週期的關鍵。


    手機市場:


    2025年智慧型手機出貨量將維持低個位數成長,AI仍是智慧型手機DRAM容量成長的主力,目前一般智慧型手機的記憶體容量僅為8GB,未來搭載記憶體朝12GB或更大容量邁進。
    美光目前採用1β和1γ技術製程生產LP5X DRAM,以及採用8G和9G技術製程生產UFS4 NAND產品。在本季度,已開始出貨基於1γ製程的LP5X記憶體的認證樣品,為2026年的旗艦智慧型手機記憶體做足準備。


    汽車和工業和消費嵌入式市場方面:


    美光預計 L2 和 L3 自動駕駛輔助系統ADAS,以及支援AI的車載資訊娛樂系統的普及率會不斷提高,將推動記憶體和儲存容量的成長,以及更高頻寬的需求。因此,美光在汽車市場推出業界首款支援9.6 Gbps高速的1β雙通道 LP5 DRAM,已於本季度量產。
    工業領域方面,工廠自動化趨勢下,客戶對AI應用投資加快腳步,但DDR4和LPDDR4供應受限、通路庫存低,使得DDR4產品價格不斷上漲。


    製造回流美國政策:


    在川普倡導製造回流美國的政策下,美光才宣布將在未來 20 多年內在美國投資約 2,000 億美元,其中包括 1,500 億美元用於製造,500 億美元用於研發。
    作為這項 2000 億美元投資計劃的一部分,美光在先前已宣布的計劃基礎上額外投資 300億美元,包括在愛達荷州建造第二座NAND Flash晶圓廠,以及擴建和現代化位於弗吉尼亞州的現有晶圓廠,主要是應用在汽車、航空航天、國防和工業領域的晶片。美國的 DRAM 晶圓產能達到規模後,也將會引進先進封裝產能,以支持AI伺服器中HBM記憶體高速的成長。美光強調,正對全球營運進行嚴格的投資,隨著時間的推移並且根據需求來增加供給。




    在愛達荷州的第一座晶圓廠 ID1已經在2025年6月實現里程碑,預計該廠房將在2027年下半年開始投產首批DRAM晶圓。位於愛達荷州的第二家晶圓廠ID2在受益於ID1的規模化生產經濟效益,並增強研發中心的共址優勢,從而提高效率並縮短上市時間。之前美國的「晶片法案」給了美光61億美元補助款,用於紐約州和愛德荷州Boise蓋兩座晶圓廠,美光將會先從紐約的晶圓廠投入生產。


    市場展望:


    部分客戶可能因關稅相關因素提前拉貨,但客戶端也不斷暗示今年下半年的需求仍是很好。
    美光預計2025年產業DRAM位元需求成長率將達到10%左右,NAND位元需求成長率將達到兩位數左右,非HBM DRAM和NAND位元供應成長率,將低於產業位元需求成長率。從中期來看,美光預期DRAM 和 NAND的產業需求複合年增長率將達到中等水平。
    因為製程轉換,美光2025 財年末的NAND晶圓產能會較2024財年末減少10%。


    庫存:


    第三季會計年度末,美光庫存為87億美元,庫存週轉天數為139天,庫存季減2.8億美元。公司也指出,預計在2025財年結束時,DRAM庫存將保持緊俏,NAND庫存將大幅減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