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導體

環球晶徐秀蘭:半導體「武器化」的下一局是關鍵材料,台灣應提升材料自製率



連于慧 2025.9.8
SEMICON Taiwan 2025起跑在即,在今日的展前記者會,環球晶圓董事長徐秀蘭特別強調,全球半導體產業面臨「武器化」(Weaponized挑戰,前幾年是半導體廠被要求「Taiwan Plus One」以因應地緣政治風險、地震天災、疫情等風險,接下來我們要盤點半導體關鍵材料是否掌握在自己手上,未來政府和產業應合作推動關鍵材料國產化和永續發展。

還記得2019年日本和韓國因為一些歷史遺留的問題,讓日本針對韓國將三款半導體關鍵原料實施出口管制,包括氟化氫、光阻劑和氟聚酰亞胺,當時對韓國的半導體和面板產業造成重大衝擊。

徐秀蘭指出,這些化學品我們天天在用,園區每一家半導體廠都非常熟悉,但卻沒有意識到很多半導體關鍵材料和化學品,其實掌握在全球極少數國家的的手上,這些關鍵材料的製作比半導體製程更複雜,而且很難大量囤積,因為化學品不能久放,有一定的壽命期限。就像是稀土,很多電子產品的使用量不大,然一旦缺乏就會無法生產。

徐秀蘭表示,談到半導體「武器化」(Weaponized),大家最熟悉就是1奈米、2奈米產能,在哪裡生產就會被Weaponized,被視為可以談判的武器和工具。如果把半導體產業拉長和拉高來看,可以看到未來很多系統和應用,甚至十年後,我們會看到量子電腦、人形機器人的應用成熟,而拉回微觀的角度,要實現這些長遠的藍圖,很多關鍵小東西其實非常重要,一旦缺少、被卡住,可能只是一個我們每天都在用的化學品,像是光阻劑、特化、某一種研磨粉,都可能會卡住你的產業,無法實現上述的應用領域藍圖。

徐秀蘭進一步指出,當年COVID造成的車用晶圓短缺,或是每次地震時,台灣都會被關心晶圓產能是否受影響,這些因素導致台灣廠商開始被要求「Taiwan Plus One」,不能只有在台灣設工廠,還要在海外設廠,因應各種地緣政治、地震天災,或是前幾年疫情的狀況,如果全世界需要的晶圓都集中在台灣生產,一旦面臨上述狀況,會造成全世界晶圓短缺。

「Taiwan Plus One」的風潮之後,接下來的重點,我們應該要開始盤點半導體關鍵材料是否掌握在自己手上,不只製程產能而已,關鍵材料也屬於產業韌性的一環,一樣會因為停電、地震,或是各種因素導致無法供給,仍是會影響全球半導體的生產運作。

談到關鍵材料,徐秀蘭指出,大家第一個想到的會是稀土,還有很多半導體製程中會用到的高純度光阻劑、SiC、Ca、研磨液CMP、電子級化學品、特氣及特化等,以及稀有氣體包括氖、氪、氙等。 特別是砷化鎵、氮化鎵,目前全世界的鎵(Ca)有90%都產能都集中在中國,也都需要出口許可證,哪一天供應中斷,很多產業和產品都會受影響。

再者,有些國家會要求非中化,也有些國家會要求非美化,又要非中、又要非美,能選擇的國家沒剩多少,台灣變成非常關鍵的國家之一。

徐秀蘭強調,半導體產業的下一個決勝點,就是關鍵材料,你手上有沒有稀土、特化、特氣,你的國家能不能掌握,或是友好國家是否能穩定供應。 過去大家在意的是成本、是否能及時出(just-in-time),現在的產業趨勢是注重本土化生產,要能掌握關鍵材料,以及做到淨零、循環經濟。

她也表示,站在政府的角色,應該推動政策制定,針對容易被「卡脖子」的關鍵材料鼓勵在台灣生產,尤其是對環境影響重大的溫室氣體和高污染化學品的替代品,產業界開始在做像是再生光阻劑、再生IPA(異丙醇)、再生氣體等循環利用技術,這些都是很好的方向,未來整個台灣的半導體產業要講求不僅是穩定、強大,還要展現永續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