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導體

第五屆「成電論壇」:談數位轉型下的機器人與智慧製造,開啟工業AI新紀元



連于慧 2025.11.11
成功大學於2025年11月10日在電機系迅慧講堂舉辦第五屆「成電論壇」,今年論壇的主軸是「數位轉型下的智慧製造與服務創新」,由成大校長沈孟儒和旺宏董事長,同時也是成電文教基金會理事長的吳敏求開場致詞。今年校友分享的陣容更為堅強龐大,邀請了佳世達董事長陳其宏、盟立董事長兼總裁孫弘、台達機電事業群副總蔡清雄、Google ChromeOS研發總經理馬大康、AMD副總林建誠、Nvidia資深資料科學家劉冠良等六位校友分享經驗,並透過實際案例深入探討如何運用大數據與人工智慧等技術,將資料有效轉化為決策依據,進而提升生產效能與價值。

吳敏求董事長於致詞時表示,結合AI的智慧製造運用,對帶動台灣產業鏈的成長非常重要,37年前他回到台灣創業,開發全球第一個全面電腦化的半導體生產線,更首度創建把Data大數據應用在半導體的AI系統,進而大幅提昇台灣生產製造品質。據了解,旺宏的記憶體產品也打入馬斯克SpaceX低軌衛星供應鏈,象徵產品的品質獲得世界級航太產業的認證。

吳敏求分析,過去資料中心主要是英特爾和AMD的CPU,自從Nvidia的GPU躍升為主角後,雲端運算帶動AI資料中心需求大爆發,這是從零開始長出來的市場動能,十分龐大。但他也提醒,等到各家企業的AI資料中心都陸續建置完成後,是否還有更深層的需求,會是重要觀察點。

對於近期AI資料中心對記憶體的需求噴發,以及強排擠效應,帶來市場缺口和強勁的漲價效應,吳敏求的看法則是偏謹慎。他認為近期國際記憶體廠商因應雲端資料中心需求攀升,而產生的產能重新配置,確實帶動部分產品有缺貨和價格上漲,但不一定是產業結構性改變,還需要再觀察,而這一波的缺貨效應,也是有人存有怕搶不到貨,跟進搶貨的現象,不容易看出實際需求和真正缺口的情況。

旺宏本身的產品線方面,在最熱門的資料中心上,目前旺宏在資料中心的NOR Flash具領導地位,搭載容量也從256M、512M逐漸往高容量1Gb和2Gb前進。另外也特別看好新產品eMMC,帶來很多新應用領域。

佳世達集團董事長陳其宏在「成電論壇」演講時提到,「明年校慶期間會想辦法串聯各科系舉辦半導體產業論壇,擴大影響力,讓台灣看見成大;讓世界看見台灣」。隨後他以「智慧製造的光明未來」為題,分享未來AI趨勢及智慧製造的布局重點。

陳其宏表示,台灣在全球製造業具備重要地位,更應該善用資料優勢,掌握AI浪潮,以機器人和虛實整合,打造智慧製造的光明未來。智慧製造的本質不只是自動化,而是讓AI即時監測、分析與決策,實現自主運作。唯有將AI、資料與製造現場深度融合,才能讓工廠具備自我學習與預測能力。透過虛實整合,在數位世界中模擬與驗證,再將成果落地,讓生產更具韌性與智慧決策力。他也強調,人形機器人的優先運用場景最適合在工廠落地,因為機器對機器溝通的順暢和精準度,將會早於服務型機器人的進展。他也提醒,善用台灣在智慧製造大量累積的數據和資料,積極投資軟體演算法並進行虛實整合,將是台灣維持在製造領域優勢的最大關鍵。

盟立集團董事長兼總裁孫弘博士發表演講時指出,在數位轉型浪潮下,製造業正經歷從自動化到智慧化的典範轉移,企業藉由數據驅動與物聯網技術,實現大數據即時監控與分析,並結合人工智慧AI與機器學習ML於預測性維護、品質控管及生產優化,提升生產線效率與安全性。虛實整合則透過數位分身技術,建立產品、流程或工廠的虛擬模型,讓企業能以模擬、測試與預測方式,遠端優化生產、降低成本並加速產品上市。盟立集團積極布局智慧製造與虛實整合,打造彈性、高效且客製化的生產新生態。未來,企業競爭力將取決於其數位化程度與虛實融合能力,迎向智能未來,創造可持續發展的新價值。

台達機電事業群副總蔡清雄在「成電論壇」上分享,自2015年起,台達電子積極推動智能製造,透過數位化技術全面提升生產效率與品質。初期以「由上而下」的策略展開,先進行目標設定與現況盤點,並成立專責執行團隊,規劃分階段推動:「合理化、自動化、數位化、智能化」,並明確定義各階段可達成的指標。秉持「以人為本」的理念,台達致力於讓員工投入更具創造價值的工作,逐步推動「機器換人」,以降低直接人力需求,同時建構自動化智能產線設計平台,提升間接人員的投資報酬率(ROI)。

在2018至2020年間,台達建置示範產線,凝聚目標共識,並檢視現有設備的自動化能力,進一步定義工廠數位化轉型的架構與方向。2020至2022年,開始導入標準化的數據連線規格與製程工位的模組化設計,大幅降低設備的稼動成本。到了2023年,台達進一步推動產品從設計到製程的全生命週期規劃,建立符合「Smart Design for Smart Manufacture」的虛實整合作業平台。透過全面數據監控與優化生產流程,並在全球多地設立先進智能工廠,展現其在智能製造領域的領導地位。

Google Chrome OS研發總經理馬大康是今年成大114年度校友傑出成就獎獲獎人之一。此次除了介紹Google在生成式AI的創新,也介紹「Google 在台灣的大學交流計畫」以及與成大的諸多合作,最後以學長的身分鼓勵學弟妹,培養跨領域能力和全球化的視野,保持熱情學習與正面思維,讓自己的未來創造更多機會。他提到,「隨著科技快速演進,Google 在 2017 年從行動裝置優先,走到了AI優先,除了在軟硬體的AI領域進行創新以外,我們在意的是,打造AI需要以負責任的態度去推進,而且 AI 要能夠讓人人都受惠!」

馬大康進一步分享,隨著生成式AI快速發展,許多新的AI雲端及終端晶片的研發設計與製造正持續發生,台灣在半導體製造、AI Server、資料中心等領域,都居於有利的競爭地位。在軟體方面,Google最新的大型語言模型 Gemini為Google Most Capable AI Built for the Agentic AI Era,擁有自主智能、自主決策的功能,是Agentic AI服務方向的創新。Gemini本身也是一個強大的多模態模型;支援長文本、聲音、圖片、影像、數學、電腦程式…等;而且Gemini的各個模型應用以及NotebookLM,都帶來了新的服務方向。在負責任的AI 層次,SynthID浮水印的技術,以及在最新Pixel智慧手機上提供可以偵測詐騙電話的應用目前於美國推出,這些都是重要的負責任的AI工具。

AMD台灣商用業務處資深業務副總經理林建誠在演講時分享,AI浪潮來襲,AI創新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在各個領域加速發展。各種應用不斷演進,龐大訓練或推論模型、生成式AI的趨勢,對運算效能與開發效率有更高挑戰。如何採用更合理有效解決方案,加速產品化的時間,成為台灣產業與開發者重要的課題。由於AMD 能提供業界最完整的端到端AI運算產品組合,涵蓋AI技術堆疊的各個層面,從資料中心到邊緣運算,再到個人裝置。

基於近年來AI運算的趨勢和運算平台,林建誠也談到AMD如何運用技術優勢,開放的架構策略和開源生態系,致力於推動開放與高效能的AI平台和應用。運用企業用戶廣泛採用的x86 CP,GPU加速器、AI PC平台,軟體開源ROCm平台與多元的工具鏈,結合台灣的產業優勢,一起持續在全球AI產業取得重要地位,並提升產業附加價值,對台灣的AI市場、協助開發者和百工百業採用更適合符合經濟效益的平台,並快速部署與優化AI模型,不只立足台灣並放眼全世界。

Nvidia資深資料科學家劉冠良則是分享生成式人工智慧在實體世界的「大爆發」時代業已來臨。他提到,所謂Physical AI(物理AI),是指能理解並與物理世界互動的模型,此一模型正引領產業從傳統的規則式、靜態自動化,邁向智慧化、適應性強的自主系統。「這場革命將重新定義全球產業生態,影響高達50兆美元GDP的工業場域,從倉儲、工廠到運輸系統,甚至與我們並肩工作的機器人與自駕載具,都將因此變得更聰明、更高效。」劉冠良也介紹Nvidia與台灣龐大軟硬體及機器人合作夥伴生態,如何透過DGX、OVX、AGX三大產業AI平台,以及 GR00T(人形機器人基礎模型平台)與 Cosmos(實體智慧平台),共同推動產業自主化的下一波浪潮,開啟工業AI的新紀元。